昨天下午,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办“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”主题新闻发布会。来自市委宣传部,市发改委,市科委、中关村管委会,市经信局,市住建委,市商务局的主要负责人,现场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、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,介绍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安排。
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
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迈出新步伐
北京以首善标准探索一流营商环境,众多举措全国首创,改革经验也向全国推广。市发改委副主任、新闻发言人戴颖介绍,五年来本市先后出台了1.0至5.0版共1034项改革任务,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、迭代升级,实现了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重大转变。特别在2022年,本市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助企纾困、落实稳经济的重要抓手,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、促进经济回稳向上发挥了关键作用,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。
企业开办经营享便利
“快,很快,非常快!”提交材料的当天就完成了注册,让去年落地城市副中心一家企业的经办人张先生连连称赞。
从2018年北京推出第一版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开始,企业开办就是重中之重。2022年,本市把保市场主体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首要任务,重点推进企业登记“合并办、网上办、承诺办”,支持更多企业及早开业、扩大业务。
为助力各类企业开办更加快捷,本市将个体工商户注册纳入7个部门联审综合窗口,享受办理营业执照并免费公章、领用发票、员工登记、银行开户等一站式服务。目前,在京设立各类市场主体都实现了“一网通办、一天办结”,已有约86万家市场主体网上办理拿到营业执照,“全程网办”率超95%。2022年,本市新设市场主体27.1万户,同比增长5.3%。
在京企业经营也更加便利。本市推广“证照联办”“一业一证”改革,打造“准入即准营”审批服务模式,企业只需填报一套材料,即可同步取得营业执照和许可证。
企业投资跑出“加速度”
2022年,本市重点围绕扩大有效投资,促进项目早立项、早开工、早竣工,创新再造项目审批流程,大力推行工程建设项目简化办、承诺办、提前办、集成办、网上办,推动一批重大项目早落地、早投产。
深化施工图审查制度改革、优化水影响评价流程、率先推行前置门楼牌审批环节……2022年,本市共推动585个市区重大项目开工建设,总投资超7000亿元,其中高精尖产业、基础设施、民生改善项目超九成,充分发挥了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。
打造规范有序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,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工作。本市构建规范高效的监管执法体系,提升政府监管效能,做到监管对合法经营“无事不扰”,对违法行为“无处不在”。
为打造更透明、更便利、更开放的市场环境,本市在房建、市政、交通、园林等领域实现招标、投标、开标、评标、定标、合同签订等事项“一网通办”,实际减少企业线下办理业务7.5万余次。
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企业
2022年,北京把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作为助企纾困、加快复工复产恢复发展的重要抓手,深入推进“一网、一门、一次”改革,持续减环节、减时间、减成本、减材料、减跑动,让企业群众得实惠;构建高效运行的政务服务体系,用心用情用力帮助企业排忧解难,与企业一起共克时艰、共渡难关。
打造企业“管家”式服务体系方面,本市完善市、区、街道(乡镇)三级“服务包”机制,建立规范化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。2022年,“服务包”企业在金融、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、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新设机构304家、注册金额1846.6亿元,落地重大项目146个、投资502.4亿元,成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今年,本市将把优化营商环境与稳增长促消费扩投资紧密结合,以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,迭代升级改革举措。“我们将奋力推动营商环境再突破、再优化、再提升,努力为市场主体成长壮大创造更加肥沃的土壤。”戴颖表示。
1万余场活动陪市民过大年
春节期间,本市将举办8个板块、1万余场活动,包括80多项传统庙会和游园活动。
“为满足广大市民文化生活,我们统筹调动各方面资源,努力丰富全市春节期间的文化供给。”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、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介绍,万场活动中包括244台、1687场高品质演出,包括备受期待的北京卫视春晚、80多项传统庙会和游园活动,以及丰富多彩的影视和网络视听活动、展览展示活动、文旅消费活动、群众文化活动等,为市民和游客送去年味十足、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。
过去一年,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成果丰硕,市民文化生活获得感持续增强。2023年,本市将以“一轴三带”为牵引带动历史文化活化利用,推进老城整体保护,推动大运河、长城、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建设取得新成效;加快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、中国长城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;推动城市副中心剧院、图书馆、博物馆开放运营。
此外,继续推进“大戏看北京”,着力打造“演艺之都”,以“书香京城”“博物馆之城”为抓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。深入实施《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》,全面落实新时代书香京城建设实施意见,出台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。同时,抓住电影市场恢复发展契机,营造良好市场环境,用更多好片佳作吸引观众回归影院。
霍志静介绍,今年北京将继续深耕“大戏看北京”品牌,进一步创新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激励机制。“围绕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和未来几年重要时间节点,加大力度推动创作生产,努力推出更多更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文艺作品,比如目前北京正在联合中影集团联合打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《伟大的战争·抗美援朝》,将在今年完成。”霍志静说。
环球影城开业一年迎客超1300万人次
本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如何?市商务局副局长郭文杰介绍,从2022年来看,本市消费新地标活力更加凸显,环球影城开业一周年迎客超1300万人次;12个传统商圈完成改造提升;包括首钢六工汇在内的8个商业项目开业运营,全市新增商业面积超50万平方米。
对标世界一流的消费中心城市,本市围绕5个维度共42项指标开展年度动态监测评估,2022年关键指标实现进一步提升。国际知名度方面,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连续10年居全球城市榜首,跨国公司总部累计认定超210家;消费繁荣度方面,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39.6%,再创历史新高;商业活跃度方面,新引进首店812家,居全国前列,离境退税商店1017家,居全国城市首位。
消费舒适度方面,各区新建或改造提升540个基本便民商业网点,社区便民商业网点超11万个;到达便利度方面,北京轨道交通线网总规模1148公里,居全国城市首位。
在2022年,本市消费品牌矩阵更加完善,新认定17家北京老字号,累计达到223家,6个孵化基地孵化新消费品牌超50个,新认定6家消费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。本市消费场景也更加多元,数字人民币试点扩大到北京全域,107条“漫步北京”主题游线路和首批6个北京微度假目的地推出,王府井等5个项目新认定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,延庆海陀认定为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。
“今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,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。”郭文杰介绍,商务部门将加速商业领域复工复产,紧抓春节等重要节点和冰雪等消费热点,发放“京彩”系列消费券,办好北京消费季促消费活动,全力冲击一季度开门红。本市还将实施新一轮传统商圈改造提升行动,大力引进国内外品牌首店、旗舰店、创新概念店,促进消费与文化、体育、科技、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融合发展。
592个老旧小区新纳入改造计划
减量发展,不搞“大拆大建”。2022年,北京城市更新项目持续推进,不断提升百姓居住环境,打造出更多高品质活力空间。
去年,本市超额完成核心区平房(院落)2200户申请式退租和1200户修缮任务目标。“通过人口疏解与空间腾退、市政基础设施改造与环境提升、产业提升与资产利用、原汁原味对历史建筑进行原真性修缮,恢复了胡同、院落与街区的传统风貌,留住了老北京的乡愁和记忆。”北京市住建委党组成员、副主任张国伟说。
2022年,全市启动危旧房改造(含简易楼腾退)约20.86万平方米,实现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330个小区、新完工205个小区,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目标。共新确认592个小区纳入改造计划,为今年改造工作做好了项目储备。对于居民关注的老楼加装电梯,已实现新开工1326部,完工467部,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目标。
与此同时,本市不断探索老旧厂房、传统商圈、区域综合性更新等多种路径,新首钢、天宁寺一号等多个老旧厂房项目精彩亮相,带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。
在基本完成王府井等22个传统商圈改造基础上,本市启动新一轮商圈改造提升,打造4片国际消费体验区,整体塑造29个城市消费中心、84个地区活力消费圈、若干个社区便民生活圈,促进消费升级。“我们在昌平回天地区持续探索超大社区精细化治理,打造‘中央共享花园’,营造融合开放的城市绿洲,计划今年5月正式对外亮相。”张国伟透露。
《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》将于202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。张国伟介绍,今年,市住建部门将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文件,拟定《条例》实施需要起草制定的配套文件清单,为《条例》落地提供有力支撑。同时,建立健全城市更新项目库,制定2023年拟实施项目清单和示范项目清单,全面梳理谋划新的城市更新项目;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,多方式筹集城市更新资金,为城市更新项目推进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。
多个新兴数字产业规模居全国之首
今年1月1日,《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》正式实施,标志着首都数字经济迈入发展新阶段。“北京是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。”市经信局副局长王磊表示,2022年,北京数字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,数字新产业集聚发展,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。
2022年前三季度,本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.28万亿元,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.7%,拉动地区生产总值现价增速1.6个百分点;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6.6%,占数字经济总量的57%,接近全市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;产业贡献度进一步提升,企业竞争力优势明显,数字化赋能产业、赋能城市、赋能民生作用凸显。
王磊介绍,以智慧城市建设为着力点,本市“七通一平”建设全面启动,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城市基础设施深度融合,数字城市底座加速夯实。同时,软件、集成电路等支柱产业带动数字经济稳步增长,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、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数字产业规模均居全国之首,集成电路装备产业集群全国规模最大。
老字号数字化也在加速推进。223家北京老字号中,已有七成实现触网销售,五成开展线上直播。
王磊表示,本市将深入探索数字经济改革发展模式,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,不断优化数字营商环境,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大力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和项目落地,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标杆企业,打造更具优势的数字产业集群。
北京进入全球创新型城市前列
2022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、《自然》集团发布的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》,北京均位列第三,表明北京已经进入全球创新型城市前列。
一组数据,展现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成效。2022年,本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%以上,基础研究占比16%左右,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居全国第一;技术合同成交额7947.5亿元,同比增长13.4%;本市新设科技型企业首次突破10万家,同比增长12.21%;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预计超过8.6万亿元。
当前,本市推动中关村、昌平、怀柔三个国家实验室高标准建设,并持续支持9家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。怀柔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已现雏形,“三城一区”主平台建设呈现新进展。
市科委、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、副主任张宇蕾介绍,在量子信息、人工智能、医药健康等领域,北京开展“从0到1”原始创新和“卡脖子”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“天工”量子直接通信样机创下量子直接通信距离100公里的世界纪录,全球最强的视觉基础开源模型EVA在10亿参数级别上实现性能最优,全球首创化学小分子诱导人成体细胞转变为多潜能干细胞,一批世界领先原创科技成果涌现。
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。截至2022年底,本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.82万家,实现逆势增长;2022年新增上市公司61家、累计达780家,独角兽企业102家、潜力独角兽企业143家,持续领跑全国。
“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,有力地支撑了北京的产业发展。”张宇蕾说,与此同时,创新生态的构建也不可或缺,本市开展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,进一步打造一流创新生态。一批概念验证平台、共性技术平台、标杆孵化器和高品质科技园区的建设,构建起从科技研发到成果转化、创业孵化、产业化落地的全链条服务体系。
硬科技创新创业的新热潮掀起,一大批优秀企业加速涌现,有力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。张宇蕾介绍,本市有各类孵化器、众创空间500多家,技术转移机构105家,在孵企业超过2.8万家,其中80%以上属于硬科技领域。同时,2022年前三季度,本市创投金额保持全国第一,每天新注册科技企业达289家,创历史新高。